
根据马原《关于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整理。
在20世纪以前的文艺作品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以下五种结局方式:
死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部分毁灭给人看”,这和用死亡去结束一次叙述的行为相当恰切,尤其能体现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
当然传统悲剧美学的价值毁灭仅仅是一个方向,还有一种是由错位的死带来强烈的缺撼,这个缺撼本身就有一种缺撼美。
大团圆
简单来说,就是绝不跟观众为难,这是好莱坞百年来长盛不衰的主要秘诀。
诗意
顾名思义,就是像诗一样给人以美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揭谜
推理题材的文艺作品较为常见。
前期不断设置谜题,逐渐构筑起一个连锁的巨大的谜团,最后抽丝剥茧,将谜底一层一层揭开。
解嘲
因被人嘲笑而自作解释,常见于喜剧题材中。
因为喜剧很难以一种很郑重其事、很压抑很强烈的方式,来为一个喜剧人物最终画上句号。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西方哲学的演变造成很大的冲击。
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开始盛行,20世纪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也开始泛滥。
这种哲学思潮催生了“现代主义运动”。荒诞(荒谬)和虚无成为20世纪最主要的文学特征。
在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里,经常能看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结束方式。
有去无归
可以说是故意走向虚无的一种美学方式,有时能带来传统悲剧美学的悲壮和庄严感。
梦魇
即噩梦,也比喻非常可怕的事。
比如卡夫卡的小说,人莫名就陷到一场官司里——这是《审判》所讲的故事。
而《城堡》讲的是你接到某一个指令,让你到城堡里去办事情,城堡就在你视线所及的地方。但是当你往前走,你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到,这像民间传说的“鬼撞墙”,走着走着又走回来了,你怎么往前走,城堡总在前面,在远处。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去而复来,反复进行,无休无止。
得而复失
付出很多,最后却什么都没得到。
这种方式可以非常直接地显示出生活本身的虚无色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老人与海》。老渔夫桑地亚哥费了那么大的力量,历尽结果却只带回去一具毫无用处的鱼骨架。
走出叙事人视野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走进自己也看不清的一种状况,走出叙述人的视野,故意消失掉。
和“有去无归”走入虚无的方式相比,可能更多呈现出生活本身的无奈。
个人不能够对生命充满热情,只能被动地使生命有意义。
以死亡来终止
当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由于故事本身的无奈,使得故事的结束只能停留在死。
博尔赫斯的《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里面的主人公活着跟死了没有太大差别,死了跟活着也没有太大差别,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你甚至可以说,他这个死亡是自己找来的。
还有海明威的《杀人者》,虽然安德瑞森作为杀手的目标,在小说里没有被杀;杀手在餐馆等他,但这天他没出门,没去餐馆,所以他逃过一次。但是我们读了小说之后,我们觉到的是,他终究难逃追杀。
歪打正着
用不恰当的方法,意外获得满意的结果,特别能显示生活的荒谬性。
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被誉为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两个大哲学家萨特和加谬。
迷失
本意指弄不清(方向)、走错(路),当然也可以是故意而为。
“藏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是森林”,而让一个人迷失的最好地方,不是莽莽丛林,而是喧嚣人海。
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大量以迷失作为结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说叫《沙之书》:
“我”把这本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奇书,随便放到了图书馆里一个书架上,“我”故意不记是哪个架子,那么这本书一下子混迹于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书本身变成了一颗渺茫不可寻的沙粒。“我”有意地让这本书迷失在一个庞大的国立图书馆里。